首页 >   >  正文

视讯!守住一支中超传统强队,究竟有多难?

2023-07-06 12:32:03 来源:内德羽则说

2023年6月,在欧冠、阿根廷友谊赛和村超的热闹之间,我注意到了一条这样的新闻:中超老牌球队北京国安因转会纠纷,被FIFA下达了转会禁令。而起源,只不过是因为国安拖欠了50万欧元的转会尾款。

中超俱乐部的运营困难早已不是什么新鲜事,但很难想象,如北京国安这样的中超豪门,如今会为50万欧元发愁。

对我来说,小时候刚开始看球时那些熟悉的甲A球队,绝大部分已经消失在历史长河里,甚至有些名字我都开始淡忘了。所以北京国安这次遭遇的困难局面,还是让我有了不少唏嘘和感慨。


【资料图】

【一支中超强队,要砸多少钱?】

众所周知,在中国搞足球不太可能赚钱,至少肯定没办法直接通过足球赚钱。但运营一家中超俱乐部每年究竟要投入多少钱,由于大部分球队财报不公开,普通球迷很长一段时间也根本没办法知道。

不过在金元时代,广州恒大俱乐部作为上市公司必须公开年报,才给了大众一探究竟的机会。2018年的年报显示,恒大包括门票、联赛分成和广告赞助在内的收入达到了6.3亿元,营业成本达到了24.3亿,亏损为18亿。

考虑到有59.27%的收入来自于集团内部的关联方,把“自己赞助自己”部分也算进去的话,基本可以视为恒大2018年为俱乐部砸下的净投入在21.6亿左右。金元时代鼎盛时期,中超顶级的投入就是这么夸张。

几年之后,足协开始要求中性化改名。为了保住“国安”这个名字,中信挂牌把持有的俱乐部股份转让给了中赫集团。根据产权交易的要求,在这一过程里也公开了北京国安俱乐部2020年的财政报告。

报告显示,国安2020年的营业收入为1.03亿元,营业利润则为-12.21亿。那时的中超联赛受到疫情影响改为了赛会制,俱乐部完全没有门票收入,其他方面也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影响。不过各大公司投资足球的热情也开始出现了冷却,这个数字仍然有着一些参考价值。

结合我和一些俱乐部工作人员交流情况来看,基本可以认为:金元时代里的中超大部分球队,每年的自身造血能力在1-2亿,成本则在10-20亿。也就是说,每年砸10亿,算是当年中超的“起步价”。

但我们都知道,这种砸钱并没能持续下去。受到疫情、房地产企业等大环境的影响,再加上足协的一系列降温措施,中超的投资规模迅速降低,欠薪成为了最主要的新闻类别。也有很多俱乐部或消失于人海,或重组跌进低级别,中超迎来了一次大洗牌。

根据我这边的了解,2023年中超各支球队的运营预算,比较低的大致希望能把净投入压缩到2000-5000万元,最顶级的大概在3-5亿元左右。

这基本上就是金元中超潮起又潮落的过程里,维持一家俱乐部需要由母公司投入的资金。现在已经比前些年朝着理性回归了许多,但想要像欧洲俱乐部那样收支平衡甚至有所盈利,还相当遥远。

而在中国职业足球的发展过程里,北京国安是少数几家基本全程参与、见证了数次潮起潮落的俱乐部之一。现在的全资股东中赫集团,2017年初入局至今,也正好亲历了金元时代的盛世与落幕。

当文章开头那则转会禁令的消息传来,好奇的我拿起计算器,想算一算他们这些年在国安身上究竟花了多少钱。

【中赫花了多少钱】

中赫集团在国安身上的投资大致可以分为下面三个阶段:入股和运营中赫国安、中性化改名、改名至今。

第一阶段里,2017年入股俱乐部时,中赫集团花了35亿拿到64%的股权,球队也改名为中赫国安。不过这35亿并不是交给了原股东中信国安,而是以增资扩股的形式直接留在了俱乐部,作为长期的运营费用。

但前面也说过,金元中超时期的运营费用是每年至少10亿起步,35亿肯定是不够北京国安2017-20这四年所有投入的。不仅如此,彼时北京国安俱乐部还背负着沉重的债务,债务来源就是之前的东家中信集团。在控股国安俱乐部的最后阶段,中信集团已经不再注资,而是改为借钱给俱乐部,这样一来,未来的股东就必须替俱乐部向中信还钱。

接下来就到了第二阶段,2021年的那次中性化改名。

由于足协要求俱乐部名称里不能包括母公司、以及母公司的其他子公司,那么想要保住“北京国安”这个名字,当时只有两个选择。

选择一:中信集团彻底卖掉中信国安。

选择二:中赫集团收购中信手中剩余的国安俱乐部股份,中信完全退出北京国安。

结果我们都知道了,中信把手上剩余的北京国安股权1元转让给了中赫,俱乐部从此成为完全独资。不过很多球迷并不知道的是,虽然股权这个转让价基本等于不要钱,但俱乐部账上的债务需要由中赫清偿,而这个债务主要就是来自前面说的运营成本。

还是根据当时公开的那份财报,国安当时的负债合计约18.5亿元。虽然具体数字没有公开,但其中绝大部分应该都是中赫收购股份所支付的“代价”

最后就是中性化改名之后的第三阶段。

之前说过,这两年中超各支球队的运营成本骤降,但自身收入也不算高,强队每个赛季的投入力度在3-5亿元左右,北京国安基本上也在这个区间。但这个运营成本只是指的一线队相关支出,并不是一家中超俱乐部全部的花费。

比如前些年北京国安彻底重建了自己的青训体系,从荷兰等国引进了不少优秀的青训教练。之前曾有媒体透露,包括球员工资、教练工资、食宿和外出差旅等费用在内,国安青训部门平摊到每个球员身上的投资大约是每年30万元。

而国安目前青训梯队的总人数在150人左右,也就是说青训营一年的投入差不多4500万。

又比如,作为首都球队,北京国安自然承担着应有的社会责任。过去这些年,国安主办和参与了许多进校园、进社区和球迷文化活动,也联合爱百福和嫣然天使基金会等共同举办了一些公益项目。

疫情之后这方面的投入虽然有所减少,但公益事业仍然尽力参与。2023年儿童节,来自青海玉树儿童福利院的40名藏族孩子就来到北京,在新工体和国安青训小球员们一起训练交流,还得到了华春莹等人的点赞。

粗略结算一下的话,中赫从入股北京国安到今天的总投入,包括购买股权、一线队运营、青训和公益,大致在80-100亿元。如果再加上新工体的建设费用,总体花费肯定突破100亿。这个数字相比金元时代的疯狂肯定要理性得多,但考虑到中赫只是一家私企,坚持下来仍然是件很不容易的事情。

要知道,今年参加中超的16家俱乐部里,只有北京国安和武汉三镇是私企独资。而暂时积分榜位居前三的球队,全都是国企独资。被疫情折腾了三年之后的大环境里,国企确实拥有着很多无法比拟的优势。

有人会说,俱乐部背后的老板投多少钱和我无关,玩不起足球就不要玩。既然拼不过国企,那也换个国企老板不就好了?

但在有的时候,可能私企也能带来不一样的东西。

【未来会更好吗?】

上面给中赫算了这么多账,并不是想说他们做“公益足球”的意思。我也从来都不相信,一家私企投资足球,会真的完全不图回报。

中性化改名的时候,中赫付出了不小的代价。很多人说他们亏大了,因为千辛万苦保住的“国安”,仍然是前股东中信国安的名字。但实际上,中赫保住的“国安”不止是球迷心中这家俱乐部的唯一代称,更是在北京足球圈最宝贵的唯一品牌。

除了上面估算出的俱乐部投资,中赫集团还花费40亿左右拿下了工体的改造和运营权。之前那场点燃全国的阿根廷vs澳大利亚国际友谊赛,向全国球迷展现了新工体的风采,也给未来承办各种高等级的赛事和商业活动打了个样。

今年年底或者明年,新工体的地下商业区应该可以投入使用。这里有着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,市中心+三里屯商圈+北京国安这个IP,肯定会给俱乐部甚至中赫集团带来积极的刺激。

在欧洲顶级豪门里,皇马、巴萨、曼联、曼城和尤文等俱乐部这些年都在重点打造主场周边的商圈开发,被视为足球未来发展的一大蓝海。而在中国足坛这样的尝试还相当少见,北京国安如果成功,就将给职业足球指出一条全新的出路。

此外,北京国安对于自身商业价值和跨界IP的开发也很努力。京东已经签约了三年赞助,这赛季还新增了中国移动、中国电信、东方时尚、海尔多家赞助商,赞助商总数已经达到了11家,总赞助收入应该在1亿以上。据称还有某地图巨头和几家银行都在与国安洽谈。而这些,都将是国安未来能重回正轨的重要助力。

中国足球正处于又一次的低谷期,许多熟悉的俱乐部或解散或降级,看起来分分钟整个联赛系统都要重建。更可怕的是,我们并不会感到陌生。从联赛到球迷,我们在过去的二三十年里失去了太多,甚至已经开始习惯了失去。

所以,继续燃烧的火种才更让人珍惜。

也许中超仍然没有回归完全的理性,可能俱乐部真正良性运转还有更远的距离,但我仍然希望北京国安等老牌俱乐部能熬过目前的困难期,找到真正能长久坚持的一条路。

然后告诉我们,过去的不一定全会变成回忆,现在的坚守又将通往何方。

标签:

聚焦

更多
世界快报:LCS今日赛果:EG击败DIG稳坐榜首 IMT不敌TSM遭遇八连败

LCS夏季赛第四周首个比赛日的赛程结束,EG击败DIG稳坐榜首,IMT不敌TSM

河南:8部门联合发文 共促企业年金发展-环球热点评

大象新闻记者付雨涵通讯员孙琦英近日,河南省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厅等8部